根據最近的一項社會調查,高達80%的離婚都是由女性提出來的,
這說明女性的婚姻自主意識越來越強,也說明女性在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。
但面對離婚這個問題,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有很大的顧慮,其中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孩子的問題。
女性都有一種天然的母性,在養育後代方面往往比男性具有更多的責任感和責任心,也會付出更多的精力。
在永盛以往的婚姻或離婚案例當中,幾乎都會涉及到孩子的問題:
「如果離婚的話,是不是對孩子傷害很大?」
「離婚之後呢,孩子該由誰來撫養?」
或是其他相關的問題等等。
面對自己的婚姻問題,很多女性覺得已經沒有辦法去維持,或者沒有去挽回或是改善的意願了,
但是一想到孩子,又覺得對不起孩子,想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。
在她們的意識裡,彷彿只有去繼續維持這一段已經傷痕累累的婚姻,才能讓孩子過得更好,
她們以為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的「完整家庭」,對孩子是沒有傷害的。
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可以最小化
離婚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,這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的事情,
各類媒體上對於這一類知識的宣傳非常多。
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報導和案例,父母離婚之後,孩子成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,
最後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,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。
這是廣大父母們都不願意看到的,這激發出了他們極大的同理心和憐憫心,
基於此,他們都會去盡力規避離婚這一現實,他們以為這樣做就能不傷害孩子。
根據心理學的研究,離婚的確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和影響,
但如果能夠恰當處理,對孩子的傷害和影響可以控制在最小範圍內。
曾經有過這樣的案例,父母離婚了,但是雙方都能保持平靜,好聚好散,
並沒有在離婚事件中去攻擊對方、去拉孩子站隊,更沒有因為兩個人分開而減少對孩子的愛。
相對於離婚來說,對孩子傷害和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和諧和對抗衝突,其次是親子關係中的離棄感。
如果我們不能做到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,那麼我們就儘量去做到給孩子一對和睦相處的爸爸媽媽。
父母假裝在維持一種表面上完整與和諧的「完整家庭」,其實是最愚蠢的做法。
孩子在家庭裡處於觀察者的位置,對家裡發生的一切,幾乎都能清楚感知到。
父母雖然盡力在孩子面前假裝和諧,但內心的強烈情緒會通過各種語言和行為表現出來,這些都會被孩子感知和接收到。
但孩子並不知道如何處理,他們害怕父母分離,所以基本會假裝不知道。
慢慢的,孩子的心理會被這種隱藏的不和諧與破裂傷害很深,
而且是不被父母感知的狀態,就像是平靜的海平面下,其實傷害已經是波濤洶湧了。
所以很多人前來諮詢時,在面臨離不離婚的問題時,多數是想離婚,卻為了孩子不離婚。
但從諮詢過程中,總能發現也會深入問諮詢者的一個問題就是:「真的是為了孩子嗎?」
不敢面對離婚的真實原因
如果你真的是為了孩子,就一定會努力的去把自己的婚姻經營與改善好。
但很多人都會立馬否定:
「你不知道我們的這個婚姻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。」
「我自己已經努力了很多了,我做了很多了。」
他們總是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,總之自己是沒有錯,或者大部分錯在對方身上,
彷彿在這個時候,自己就是這個家的拯救者,自己是夫妻當中愛孩子的那個人,對方對孩子就幾乎沒有愛或很少。
很多人不願意離婚,又很不情願去主動改善婚姻狀況,這裡面其實為孩子考慮的因素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。
怕傷害和影響孩子,可能只是其中一個託詞或藉口而已,
真正的不敢去面對離婚問題的原因,可能是:「對未來生活的恐懼。」
婚姻的產生,並不僅僅是因為愛情,更多是互相的經濟供養和生活互惠,
那麼在這種關係中就形成了其中一方依賴於另一方的供養而生活,
被供養的一方在面臨婚姻問題的時候,常常會猶豫不決。
雖然說當前婚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,讓自己非常不滿意,
但是相對於離婚之後,可能會出現更多的、不可預知的各種風險,或許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對。
兩害相權取其輕,在這樣一種情況下,會選擇在當前的婚姻裡一邊煎熬、一邊互相折磨對方,
一邊想離開、一邊又缺乏離開勇氣的一種矛盾狀態。
對未來生活的恐懼可以延伸到更深的層次,即是一種對死亡的恐懼。
對死亡的恐懼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,人的很多心理和行為都和死亡恐懼有關。
為了能夠緩解死亡恐懼,每一個人都會用盡各種辦法去提升自己生活和生存的可能性和質量,
也就是需要通過對生活的可掌控性來實現。
面臨婚姻和離婚問題的人,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會增強和擴大死亡恐懼,也是對即將消失的自我的恐懼。
對自己多年來付出的一種不甘心
對於每一段婚姻,夫妻雙方都會有各自的付出,但是付出的形式完全不一樣,雙方都會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。
作為家庭供養者的一方,認為自己給這個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支持,
而另一方會認為,為了這個家,自己失去了很多工作的機會、勞心勞力等等。
相對於丈夫來說,妻子更多的會感受到這種強烈的付出感和回報的不對等感,
再加上社會主流文化對女性價值的否定和女性價值感的提升,妻子的付出感和不對等感會更強烈,
認為自己辛辛苦苦經營了這麼多年的婚姻和家庭,這麼輕易放棄了,真的是不甘心,人生價值瞬間被摧毀。
對面子或者自尊的一種顧慮
雖然現在的社會開放度已經增加了,但很多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識仍然根深蒂固。
社會大眾對離婚事件的包容性增強了,但在很多人的心裡,離婚或者婚姻問題仍然是一個比較傷面子的或者傷自尊的事情,
擔心這件事情被鄰居或者親戚知道之後,會嘲笑自己,或者在背後指點自己,
所謂人言可畏,為了避免出現這些傷害面子和自尊的狀況,儘量避免離婚成為內心矛盾的一個關鍵點。
讓婚姻問題處理回歸自身
婚姻是夫妻兩人的事情,不是孩子的事情,更不是身邊其他人的事情。
當面臨婚姻問題的時候,需要更多從夫妻倆人的角度去考慮,而不是以孩子作為藉口。
當以孩子作為藉口的時候,就會錯過對婚姻問題更真實的一種思考。
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,首先都是為了自己而活,其次才是為了別人而活,這個別人包括了孩子、丈夫等其他家人。
當你把自己的各種真實想法和需要放在首位的時候,你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,你才能做出真實的選擇。
當你把孩子放在首位的時候,你常常會忽略了自己的真實需要,會掩蓋自己真實的需要,
這個時候你會陷入一種彷徨和矛盾的狀態,不知所措,迷失在了婚姻問題的深淵裡。
不管如何解決婚姻問題,離婚還是不離婚,
為了孩子好,都應該處理好夫妻關係,讓孩子學習到父母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和良好的互動方式,
讓孩子體會到被愛、被接納、被認可,而不是被離棄。